来源:汽车之家
“以前什么叫作智能座舱?三年前,车辆里有一个大显示屏,有语音、还有手势交互,那就叫智能座舱。”延锋国际首席技术官、技术中心总经理倪嘉文称,但这个理解正在他眼里不断丰富和进化。“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于以往,智能座舱应该覆盖到整个使用场景,涉及情感、功能、安全、舒适、交互等方面的需求,定义会更加广泛。”
近日,零部件供应商延锋在2023上海车展前夕发布智能座舱概念车XiM23s,分别从数字豪华、设计哲学与可持续理念三大维度出发,诠释什么才是豪华感的驾乘体验。“智能座舱变革丛生,以前我们都是在车辆上装多少功能,以功能为准,产品力等于装备力。而如今,我们开始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场景为中心。”倪嘉文强调。
■四大驾乘模式满足用户需求
未来,汽车座舱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延锋在XiM23s的设计中,通过4个不同模式的驾乘,满足不用应用场景下的驾乘需求,让移动空间更具私人属性。
在你上车时,XiM23s会给你带来Welcome感受。智能门具有透光透波性,用户可以通过NFC卡片唤醒车辆,从而开启迎宾模式。渐次点亮的下格栅LED灯、移动并旋转至迎宾位的座椅、配合折叠的方向盘,带给用户宾至如归的仪式感,也令乘员入座更为便捷。
迎宾模式之后,车辆进入安静的正常驾驶状态。此时,贯穿式8K垂直扩展仪表显示屏自动升起至50毫米,显示必要的驾驶信息。一体隐藏式电子后视镜将实时影像同步至大屏中,通过眼球控制,可调节路况视角,拓展视野范围。同时,多功能一片式智能方向盘也会自动激活点亮,支持多种交互方式。
当用户希望从安静的Calm模式过渡到更具交互性的Rich模式时,可以通过多功能控制器来实现切换。只需要手势控制Phygital,贯穿式8K垂直扩展仪表显示屏从50毫米高度上升至100毫米;Slim电动出风口的温度与吹风设置,可根据手势进行智能控制,方便用户调节至体感适宜的温度与风量。
座舱氛围灯根据不同需求,可选择City、Commute、Hiking、Roadtrip四种场景;3D水晶桥打造出个性化柔性动态照明,乘员与之互动时可呈现水滴扩散的动态效果,增强座舱氛围感的同时,营造沉浸式驾乘体验。
当车辆在自动驾驶状态时,用户可以通过Immersive模式,一键进入超乎想象的座舱体验。Immersive模式下,XiM23s能满足办公、娱乐、放松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驾乘需求。
在这辆展车上,应用了许多创新材料,包括渐变的织物、水性PU皮革、真丝地毯、真木透光饰件等,所有材料都是可持续的,阐述了企业的环保理念。
■科技与安全矛盾?
在延锋看来,豪华体验并不是简单提出来的,更多也是基于消费者的感受。XiM23s的设计理念源于延锋此前发布的豪华内饰调研报告。该报告对五个国家的受访者进行了200多项豪华体验访谈,发现了影响豪华表现的五项关键指标,即个性化、控制、简约、服务和舒适。
“为什么去研究它?虽然豪华产品一直存在,但我们想知道的是:数字感和豪华矛不矛盾?”延锋国际技术中心亚太区设计总监、XiM23s智能座舱造型/体验设计负责人杨帆称,“因为消费者都觉得屏幕越来越多,交互越来越麻烦,操作越来越多,这反而和豪华有矛盾。未来,延锋认为数字的体验和豪华怎么融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豪华。延锋把豪华体验问题给到消费者,他们告诉我们把体验分级下去有很多维度,这些维度会给到他豪华的感受。”
倪嘉文介绍,“XiM23s这款展车,落地性很强,因为这台车所有东西都是真的,已经做到可量产的程度了。比如,现成的屏拿下来都是设计好的,这是完全可实现的。我对里面的创新技术非常有信心,事实上很多技术已经在跟客户合作了。”
实际上,智能座舱是用户最能感知到的,车企为了迎合用户,目前市场上看到的智能电动汽车上都有很多炫酷的配置来体现科技和豪华。但这在业内也形成了一些争议,比如车内车外开门都采用了隐藏式的门把手,通过感应或者按键来开门,这样看起来的确挺科技。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比如说受到冲击、涉水、起火会有断电等安全隐患,所以说抛弃机械式的设计,是符合第一性原理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倪嘉文告诉汽车之家,“这个永远是有矛盾,但我觉得只要市场有需求它就有存在的价值,有这个场景就有这个价值。人的需求也会慢慢随着不断深入地理解而改变。通常要走到一个极端再回头,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子的。”
“随着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出错,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自我调整。”倪嘉文举例,延锋也接触过极端的情况,从纯机械到纯电子。延锋目前可以做到没有物理开关,而且看不到开关。
这也是延锋目前考虑的重点。“一,怎么做得更安全,做得更像机械,促动反馈的启动速度更快,感觉像机械件一样,这是对延锋在设计上提出的要求。二,有些确实是不行的功能,我们再回头。所以现在看到Phygital,也就是physical(物理的)和digital(电子)的组合,这样的方案越来越多。以前方向盘做过全触控,但现在部分客户采用方向盘当中是物理键、结合周边电子按钮的技术方案,这样更精准。”
■架构调整 研发周期缩短至12个月
2022年对于延锋而言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年度合并销售额首次超过千亿元。从1936年在上海成立,1978年进入汽车行业,可以说是见证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史。目前,延锋在全球零部件排名在第16位,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进入前16名的中国零部件企业。
虽然是传统汽车内饰出身,但目前结合电子业务,将目标定位于智能座舱及可持续发展。过去,延锋有五个事业部,电子、内饰、座椅、安全和外饰,都是合资公司。“这个合作模式运行十多年,各自发展相当好,但现在形式发生变化,主要是各家公司的战略发生变化,以及本身车市也发生了改变,产品更协同了,由此,我们在过去三年做了一系列改变。”倪嘉文称。
『延锋国际首席技术官、技术中心总经理倪嘉文』
三年前,延锋先后把延锋安全、内饰、座椅的股权买下,内饰是全球化企业,依托内饰的全球资源,延锋开始在全球拓展安全和座椅。之所以这么做,倪嘉文坦言,“多个业务板块都变成了百分之百股权,能更好地满足现在产品的整合。以前我们是五家公司,五家独立法人的公司,资本结构也不同,要协同就相当于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协同,这是非常难的。通过组织架构的整合,目前延锋整个技术中心都合并起来了。”
“将来这五个业务是否还是各自独立发展,这是很大的问号。”在倪嘉文看来,将来的座椅不可能没有电子控制,包括今天的方向盘面板上都是透光表屏,灯光触控开关也是延锋电子的技术。多技术融合的产品,不再设有局限,所有样件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场整合造就延锋能够从容面对智能座舱的趋势变化。
概括来说,延锋的组织结构、物理位置、流程,包括所有的业务获取,都是在一个组织架构里进行。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不断压缩开发周期。“过去整车厂的开发周期通常为36个月,后来24个月,现在24个月对国内主机厂来说已经远远不够。”倪嘉文称,目前延锋的开发周期可以做到15个月,极端做到12个月。如果15个月还不能把所有问题集中在自己的一个屋檐下,那交流的时间会更长。